Skip to content

《中国哲学简史》第2章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是讲中国哲学的背景。作者说我们的思想会受到我们的生活环境所限制,因此在特定环境会形成特定的哲学,一个名族的文化也是如此。

作者对比了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地理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有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贯穿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政策都是企图”重本轻末“。作者写到: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轻视。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商为最后最下的一个。”士“通常指地主,”农“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在中国,这是两种光荣的职业。

而西方国家比如希腊,是海洋国家,社会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他们根本上是商人,以商为重。因此希腊哲学通常是以抽象的概念作为出发点,因为商人要打交道首先是用抽象的数字,然后才有具体的东西。因此他们哲学的语言也需要非常的明晰,要把抽象的概念解释出具体的东西。而中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是反过来的。是从具体的东西推演出抽象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哲学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明晰。哲学家只不过是把他们所见的告诉我们。这点我是深有体会,西方哲学作品通常会写的比较明晰,读原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理解。而中国的哲学作品比如道德经,读原文基本很难明白其中的意思。

作者写到希腊以商为主,商人也是城里人,他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因此希腊人围绕城邦组织其社会,与中国呈明显对比。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理由认为某个人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

而以农为主的中国,靠的是土地。土地是不能移动的,除非一个人特别幸运,否则他只有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因此一家几代人是要生活在一起的,这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学说大部分就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其实也可以简化为三种,因为君臣可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而朋友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作者继续写到:这种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通常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我作为在中西方社会都生活过的人确实很能感知到社会组织的不一样,这点在语言上都有体现。比如中国道德中注重”孝顺“,而在英语中根本没有这个词。中文”长辈“这个词本身带有敬畏之意,而英文中没有这样的词。有类似意指年龄较大的人词汇,但并不带有敬畏之意。中国道德中提倡”尊老爱幼“但是西方社会我觉得”尊老“这个概念非常的淡。

作者简单的对比了中国两大哲学派系:儒家和道家。他说儒家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哲学。儒家强调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和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具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也是互相补充。

那么这些中国哲学很多是在以农为主的过去形成的,而在现代的中国已经工业化,作者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中国哲学与中国人的经济条件联系如此密切,那么中国哲学里所说的东西,是不是只适用于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呢?作者认为,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哲学,确实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名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也总有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作者说,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社会固然不同,但是两者都属于我们称之为“社会“的一般范畴,既然如此他们的理论也就有一部分是”一般社会“的说明,既不是专属于希腊,也不是专属于中国的东西。正是这些不相对的东西,具有长远价值。哲学给我们人生理想,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部分必定只属于该民族或者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人生,但是必定也有一部分属于”一般人生“,那种不相对,而有长远价值的东西。

下篇为大家分享第三章讲各家的起源,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