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第4章读后感
第四章讲的是“孔子:第一位教师”。作者先简单写了一下孔子的一生,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但在孔子出生以前就已经失去了贵族地位,迁到了鲁国。孔子年轻的时候很穷,后来进入鲁国政府工作,做了高官,但是因为一场政治阴谋而下台,背井离乡。此后的十三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的改革理想。可是最终也没有找到,最后回到鲁国,三年后就死了。
作者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其中几十个学生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确实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教师。他的学生们将孔子的思想与言论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作者认为孔子本身并没有任何著作,他也从没有任何打算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因为私人著作是孔子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
作者之后按顺序写了孔子的几个中心思想:正名,仁义,忠恕,知命。我个人认为,这4个中心思想可以简化为两个:”仁义“和”知命“。作者有写到”忠恕“是”仁之方“(即实行“仁”的方法)。而同时我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写的仁和义区别,但是我认为“正名”是在写“义”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说。所以我个人认为“正名”也可以理解为”义之方”(即实行“义”的方法)。因此下面写的很多是我读了作者写的内容之后自己的理解。
另外我并没有实际研究过《论语》或者其它孔子相关的作品,在读《中国哲学简史》前对孔子没有太多了解,以下仅仅是读了这一章的想法,因此我的理解也可能与真正的儒家思想完全不符,请读者们带着娱乐的性质阅读。如果你对儒家思想了解较深,我非常愿意与你讨论,请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地方评论。
我认为“仁义”和“知命”这两个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孔子所认为的正确的三观。“仁义”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知命”是世界观。孔子说的”仁“和”义“指两个不同,但是非常相关的概念。”仁“指品德,”义“指责任(即义务的”义“)。一个人如果有完美的品德即”仁人“,那他必然也是”义人“,就是能够完美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但是能够完美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并不一定是有完美品德的人。所以我认为“仁”其实包含了“义”,但是“义”并不完全包含“仁”,因此有做区分。但其实也可以简化为一个字“仁”。
仁
《论语》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说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作者写到仁的肯定方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者没有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我网上查了一下,字面意思就是,如果自己想要站得住(立),那也要帮别人站住,如果自己想要事业通达,那也要让别人通达。换句话说就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自己想要的,也要给予别人。作者说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忠”的概念。而仁的否定方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于他人。这也是孔子提出的“恕”的概念。而这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是实行仁的方法。
我觉得这个”仁“的意思,和我前几周写的[[240622 生活反思 - 关于谦虚|关于谦虚的反思]]非常类似,就是不要有分别心。关于谦虚我曾写到要没有分别心的对待任何事物,我当时写的分别心主要是指除我以外的人,意指无论是我喜欢的人,还是讨厌的人,无论好事坏事都没有分别心的去对待。而这里孔子说的”仁“又更进一步,说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都要没有分别心的对待。如果我们想要被理解,那我们也必须尽可能得理解他人。如果我们不想被背叛,那我们也不要背叛他人。我们想怎么样被别人对待就要怎么样对待别人。
这种没有分别心的对待自己和外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忠恕之道。这里的”忠“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忠臣的忠,通常意指忠与帝王。这里“忠”指的是忠与自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后来儒家也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意思就每个人自己心里其实都有我们行为的”絜矩“,就是标准或者尺度的意思。我们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如果要行仁,只需要做能让自己能安心,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可以了。决定行为的”絜矩“在我们自己,不在其它的西,”仁“不”仁“在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我们要忠于我们内心的那把尺子,所以孔子也说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的理解是孔子说“难道你觉得仁离我们很远?我如果想行仁,只要去做我认为对的事情,仁就来了,就这么简单”。所以行仁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
这个“仁”的意思,在西方哲学里也有很多体现。我比较喜欢的斯多葛派哲学也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为了追求品德(virtue),只有品德才是真正好的东西。这个派系的哲学认为品德足以让我们幸福。斯多葛派认为智慧(wisdom),勇气(courage),节制(temperance),正义(justice)这四个品德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的。孔子并没有点名具体的品德,但是品德即”仁“这个概念是儒家思想中仍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儒家在这点相比于斯多葛派哲学似乎给予了更多自由,说我们只要忠与自己心里的那把尺子就行了。而这把尺子是什么,孔子虽然有提出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忠恕之道,但具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定义。所以孔子的人生观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追求品德,也就是我前几天在[[240706 生活反思 - 关于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反思]]里提到的品德型价值观。至于什么品德最重要(即价值观)孔子认为只要遵循忠恕之道就可以。
义
有个学生问孔子,若您要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孔子在国君治理国家的原则上说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的不同角色都有它的意思。这些角色的名字就已经代表了它的本质,而我们作为这个角色就必须要做到名符其实。如果”君“不做”君“该做的事,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的”君“。所以我认为”正名“就是要尽到自己角色名字的义务。虽然孔子只说了”君臣父子“在那时代最基本的角色,但是”正名“在现代一样说的通。比如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那作为”公民“这个角色我们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这是公民的义务。又比如我是一家公司的员工,那作为”员工“这个角色(类似”臣“),我应该努力为公司工作,为公司的利益考虑,这是员工的义务。又或者我是公司的老板,那作为”老板“这个角色(类似”君“)我应该努力发展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让所有员工都能获利,这是老板的义务。
孔子也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于利是对立的。其中表面意思就是要以义务和责任为重,而不是以利益为重。如果我是个员工,我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公司的秘密,那这就是没有尽到员工的义务。在这个表面意思继续展开,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我尽义务,不应该是为了利益。我之所以不出卖公司的秘密不应该是因为怕受到惩罚。同时作为员工这个角色,我不能因为工资低就不去尽义务,我尽义务不应该是为了利益,而是因为这是我应该做的。当然我认为这不是说我要去免费的为人工作,而是如果我选择了成为某一种角色,那我就要去履行义务,但我也可以选择不成为那角色。如果我不想尽员工的义务,那我可以不成为员工这个的角色。
知命
我认为”知命“是孔子的世界观,在这个中心思想里,作者写到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这个概念与西方斯多葛派哲学又是非常相近。斯多葛派哲学认为追求品德不是为了外在的东西(比如有些宗教里做好事是为了上天堂),而是因为品德本身就是目的。这里孔子的”无所为而为“指的也是这个概念。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是为了外在的结果,是因为做这些事本身就有价值,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就是目的。
孔子的一生并不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成功人士“的定义,他老年背井离乡十三年,寻找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最终以失败告终。作者也说,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换句话说,孔子认为他的努力本身就是目的,而世界是否真的改革是外在的结果。作者写的这一段让我想到甘地的一句话“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很好的概括了孔子的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我的理解是:世界是好(行)还是不好(废)都是命。作者写到,我们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一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来看,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认识到这种我们无法控制的命,是成为儒家所说的君子的必要条件。知命就是承认我们所无法控制的事情,只要我们尽到仁,意义就已经达到,至于外在成败如何并不相干。如果用这种观念,我们就不会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着不忧,勇者不惧”。
“知命”的概念和斯多葛派哲学里的控制二分法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控制二分法将一切事物分为我们能控制的,与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我们能控制,我们要主动的控制。外在的事物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要无分别心的接受。这与“知命”的概念基本一致。比如在事业上,我们是否能成功不受我们控制,但我们是否努力是我们能控制的,即使最后失败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又比如在感情上,对方是否爱我们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我们是否尽力追求是我们能控制的,即使对方最终没有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
三观
孔子的中心思想,我自认可以简洁的总结为以下:
世界观 - 如何对待世界万物?要“知命” 人生观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追求“仁” 价值观 - 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发展过程
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里的“三十而立”我在生活中经常有听人说到,毕竟我也到了这个年龄。大部分人用这个词是意指三十要成家立业,但孔子的世界观是偏唯心主义的,主张自我修养。成家立业显然是要外部因素配合的,不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事物,所以孔子大概率不是指成家立业的意思。作者也写到孔子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作者认为“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得当。
“四十不惑”是说他已经成为知者,作者没有具体解释“知者”怎么理解,但我认为就是认识到“知命”的意思。五十,六十,孔子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我认为天命就是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这个与三观不同。拥有同样三观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世界做贡献,孔子是教师的形式,而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即使命。
作者说“七十而从心所欲”是指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的正确,行动不需要有意的控制,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自然而然的正确和我前几周写的关于情绪的反思中提到的“自动驾驶”模式很类似,人生的修行就是升级我们的“自动驾驶”模式,让其自然而然的做正确的事情,不产生负面情绪。
总结
读了这一章我也只是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个非常浅的认识。即使只是这些粗浅的认识我认为在现代生活也非常有用,而孔子在公元前500多年(距今2500年以前)就已经自己思考出了这些思想,于其有许多类似的西方斯多葛派哲学则是在那之后200多年才开始,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人确实是名符其实。确实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厉害啊!
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孔子排名第5,是排名最高的中国人也是除了佛祖以外最早出现在历史里的人(公元前551年)。这个排名是一个美国的天体物理学家排的,我并不认这个排名本身有多权威,但是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孔子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即使在西方社会也是被认可的。
好了这篇写的有点多,下篇会短一点为大家分享第5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