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国哲学简史》第9章读后感

第8章讲的是《道家第二阶段:老子》,作者写到按他的看法,老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但是和其同名的书《老子》也就是《道德经》是在老子这个人之后的时代才完成的。按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说老子这个人写了《老子》,因此人与书的时代不同并不矛盾。以下“老子如何如何说”主要是指《老子》书中的说法。

上一章中我写到了名家思想中实与名的概念。大部分人的思想都在于“实”,也就是以实际世界为基准,限于“形象之内”。因为如果见到了实际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它就相对容易。大部分人用名来指实,但并不自觉它们是名。名是一种仅存在于我们思想中的概念,而名家对名的反思,就是对思想的反思,是更高层次的思想。这是第一章中说道的作者对哲学的定义,即“对思想的反思”。

道,无名

“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的)。而和“有名”相对的是“无名”,但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名”,比如上一章中提到的“白”,是一种共相,我认为可以说是一种属性,它是一种概念,所以它是“超乎形象”的。因为实际世界中不存在“白”这种东西,实际世界中的“白”必须是依附与其它东西,比如白色的车,白色的衣服。所以“白”是存在于“超乎形象”的世界中的,而且是“有名”的。而另一方面,”无名“的东西一定是超乎形象的。

道家的”道“就是无名的一种东西,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希望对道有所言说,因此给了它一个代号叫”道“。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桌子是“名”,它代表了某些属性,由于这些属性我们才能够称之为桌子。而“道”并没有任何属性,只是一个代号。道家人认为,既然有万物,那必有万物之所以从生者。这个“者”,他们起了个代号就是“道”。但是对于万物之所以从生者到底是什么,”道“这个字并没有任何解释。我的理解这就像数学公式一样,公式里有一个x,只是个代号,x并不代表任何意思,只是代表那里有一个东西。也可以用y,也可以用z,都可以,并不影响数学公式本身。

道家认为,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以从生者(即万物之始),那它必然不是万物之一,万物每类都有一名,但是”道“不是一物,因此无名。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先无后有并不是指时间上的先后,而是说逻辑上。不是宇宙发生论,而是本体论。

处世的方法

道家认为万物永远可变,在变,但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比如“物极必反”的概念就来自于老子,他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如果某些性质向极端发展,最终一定会转变成这些性质的反面。所以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就是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为,凶”,我的理解是“常”这里指万物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些规律,胡乱作为,就很危险。反过来说就是要根据自然规律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就是如果想要一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我觉得大智若愚这个词是个很好的例子,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显得很愚钝。

道家的中心思想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所以要谨慎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这些学说,来自道家的“无为”。“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作为,只是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地任意而为。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绝不可以过度。

我读过《老子》的一些片段,“无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概念,作者在这里的解释非常精简,只是说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然而自然规律是很难解释细节的,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例子。比如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改变的,即使我们愿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我认为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行动都是习惯,根据2019年的一项研究,改变一个习惯即使每天都练习也平均需要66天才可以真正形成新的习惯。因此在短时间内想要改变一个人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尤其是如果对方连改变的意愿都没有。因此如果我们总是对身边人抱着“他应该怎么怎么样”或者总是对别人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那就是老子说的“不知常,妄为,凶”。生活中的许多痛苦都来自于这种迫切想要改变他人的想法,如果想要减少痛苦就要少这样做,要“无为”。

第九章就到这里,下篇为大家分享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